中廣網北京3月4日消(記者滿朝旭)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幾年,常出現農產品滯銷通過微博求助來解決。有人說這種方式不太好,比如研究機構調查發現,這樣做,雖緩解了當地一小部分農產品的“賣菜難問題”,但卻破壞了其它地區正常的價格。
在滯銷農產品被微博解救了之后,很多人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渠道,也有人認為這里邊蘊藏了新的商機,更有IT人士認為應該給微博加開電子商務的功能,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強調要提高農產品市場流通效率,微博能不能成為一個新的渠道呢?記者就這個疑惑,聯系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哲敏研究員,對于微博解救滯銷農產品這件事兒,她曾到地方做過專門的調研。
李哲敏:借助互聯網和微博來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應該說發揮了互聯網和微博中使用便捷、傳播速度快、受眾多的一個特點,但是我們去下面調查時也發現,這個微博賣菜可能解決的是這一地,比如說一般來說微博里面只是一個村或一個市里面部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但是它會引發,引起其它地的農產品它原來是一個正常的銷售,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微博它傳播的特別廣,反而引起了這個地方正常銷售出現了賣難問題。
另外,對于微博這個渠道,李哲敏認為并不能根本上解決農產品信息不對稱這個問題。
李哲敏:因為微博的創辦只是作為社會討論的一個平臺,所以說它信息的真假一個是有待于甄別,第二個微博賣菜還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整個營銷模式還是粗放的經營階段,也沒有形成一個規模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穩定的發展模式,第三個我們還是認為微博賣菜還是跟電子商務有差異的,它不能完成所有的銷售過程,它只能說是一個拓寬農民的銷售渠道。
有互聯網專家曾表示: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在家辦公,就缺一根網線,如今這根網線也有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比較重視,我國從1996年開通了第一個農業信息網站,到2010年底,“農信通”、“信息田園”、“金農通”等全國性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經建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智能農業技術研究室主任諸葉平研究員認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行性毋庸置疑,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難。
諸葉平:農戶就相對比較分散,而且生產規模小,它組織化程度低,小生產、大市場,矛盾比較突出,還有就是在農產品交易的過程中,農產品的信息不標準,比如一級果什么樣?就是有一個標準沒有,實際上現在沒有這種標準,在這個交易過程中缺這種規范,值不值這些錢,還有法律法規也不健全,我國還沒有這種關于農產品市場的這種專有的法律,再有一個就是說還有一個在電子商務實施的過程中,管理人員專業化水平程度可能不高,再有一個就是這種儲運設備的機械化、電子化這個水平現在還比較低,如果電子交易平臺建得好的話,一方面它網速得跟得上,再有一個,還得安全,還有一個就是上網的資費,資費是不是它能承受,可能這些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1.25億,占整體網民的27.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食物與營養信息室主任李志強認為,提高農民使用網絡的能力也很重要,尤其要留住具備電子商務能力的農民。
李志強:像現在美國58%的農民都擁有個人的電腦,并且能夠經常上網,從事網上交易的農民達到16%左右,這是一個非常高的一個水平,但是我們國家農民上網的水平和能力確實還是非常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互聯網的手段來進行交易的能力水平還是非常有限。
—— 信息源自: 中國廣播網 |